

2013年,是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以下简称“南风”)成立的第三个年头,是南风发展历程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三年一剑,在过去的三年里,南风社工团结一心,继往开来,大胆创新,在“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机构的各项发展都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为南风发展成为中国专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领头机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2013年,在区民政局的领导与区社工协会的支持下,南风始终围绕“专注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和谐”的愿景,以“秉承社工理念,通过社工增权,共筑有机网络社区”为使命,追求专业社区服务的发展,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之路。
2013年工作要点:
一、 明确发展目标,强化监管机制。一是修订了愿景与使命。2012年底,在机构成立两周年之际,重点回顾了过去两年的发展经验,结合当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根据章程及非营利机构管理的有关要求,对机构成立之初所提出的愿景、使命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机构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提出了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下一年度的发展目标,并提交理事会批准。新修订的机构愿景为“专注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和谐”;使命为“秉承社工理念,通过社工增权,共筑有机网络社区”;并确立了“服务、运营、研究、倡导”四位一体的中长期发展目标。2013年,机构紧密围绕愿景使命,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推进,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增选理事与监事。为进一步扩大理事会的广泛性,增强民主参与度,经过推荐,理事会增选了王淑娟、王琳等两名初级督导为机构理事;增选了王会娟为机构监事会的监事。机构严格按照章程要求,定期召开理事会,向理事会报告重要工作进展、人事安排和财务状况,听取理事会的指导意见,做到了重大决策必须经过理事会批准等。2013年,机构共召开理事会会议四次,通过了十余项重要决定。
二、 精简行政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工作
效率,简化行政部门设置,加强层级间的交流,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机构对原有部门分工进行了整合,重新划分工作任务,将部分工作以打包的方式委托社区服务中心完成,合并工作关联度高的部门,精简后的内设行政部门仅两个:人力资源和财务部,服务与宣传部。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机构对原有制度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及时修改了不适宜的制度(如将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修订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等),新增了部分条款(如服务管理制度等)。基本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的准确度
三、 提高专业水平,重视服务管理。2013年,在全体
同工的共同努力下,机构的业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由之前的2家增至8家,涵盖了蛇口和桃源两个街道。机构强调以专业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了多项专业服务,涉及老年人、残障人士、青少年、妇女儿童及家庭、外来务工人员、青年白领等近十个群体,同时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在完成指标的基础上尝试项目化运营,形成各具特色的优秀项目(如大学城的“睦邻社区”项目;蛇口的“人文关怀社区”项目等)。2013年,机构已运营的五家社区服务中心共形成社区需求评估报告7份,开展辅导个案23个,咨询个案41个,小组25个,大型社区活动26场,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建档194份,各类家访、走访、电访531个,各类主题活动(讲座、工作坊)76次,专业反思文章12篇,组织义工服务1282小时,开展常规活动243场,开发社区项目1场,社工宣传活动5场,惠及6320人次。在开展服务的同时,机构重视专业服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通过优化服务程序,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了由服务总监负责的服务沟通会议机制;二是优化了督导工作机制,实行片区责任制,加大了培养力度,提升了督导水平;三是推广使用专业用表,提高对文书管理的要求;四是组建机构项目研发团队,打造服务品牌等。此外,机构社工还积极参与到重大公共事件的危机处理中来,在2013年8月30日发生的“女司机溺亡”事件的后续干预中,长源社区服务中心获得了桃源街道办事处的充分肯定。机构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市、区两级媒体的关注,共刊发(播出)相关报道61篇(次),“南风社工”已经成了
一支新兴的专业力量,在深圳社工领域崭露头角。
存在的不足:
一、 专业服务项目数量有限,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机构
目前仅运营8家社区服务中心,在目前全市已建成的398家社区服务中心中,占比仅为2%,影响力有限。与之带来了服务项目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此外,已开展的服务质量距离国际标准的专业社工的服务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行业发展初期,仍然需要积累经验,积极探索提升空间。
二、 资助来源单一,机构运营仍存在风险。根据财务报
告所呈现的数据来看,机构今年的全部资助来源,政府资助比例高达95%以上,未能实现资助来源的多元化,使得机构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未来,要继续积极挖掘和建立多元化资助主体,加强对机构运营风险的控制。
三、 项目开发能力较弱,造血功能不足。目前机构自主
开发的项目仅“助飞小候鸟”一项,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仅“微爱进社区”等两项,数量不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仍然较弱。所有项目的开发均基于资助,缺乏自身造血能力。下一步,机构将在低偿服务、循环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开发高品质的专业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