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研究

BRAND PROJECT

实务研究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to share

上海社会工作模式对我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
2013.10.16

  上海是中国内地较早开展社会工作实践和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城市之一,以1993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为标志,上海对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已有近二十年历程,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上海社会工作模式进行考察,可获益良多,进而推动我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上海社会工作模式的特点

  上海社会工作有着与深圳非常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如果说深圳目前是想从专业化变得更加职业化,那上海就一直是在寻求从职业化变得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上海在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有效对接等方面都摸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一)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制度保障。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职业资格制度。2003年2月,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范畴,并从该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起开始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过全国或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均可被用人单位认可。

    2、注册管理制度。同样在2003年,市民政局颁布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

    3、职业守则制度。2004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颁布了《上海市注册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从而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明确了注册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职业操守、工作方法和岗位职责。

    4、岗位配置制度。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明确规定要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这样就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

    5、继续教育制度。按照《上海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暂行办法》,注册社会工作者每年必须接受24学时的继续教育。

    6、岗位轮训制度。上海市政法系统、民政系统以及社会工作领域的其他部门,结合本系统的实际,对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以期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社会工作发展及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组织基础。上海市从政府、行业、专业机构、基层组织这四个维度搭建起组织架构。

    1、行政管理机构。上海市民政局所设的职业社会工作处,负责协调全市社会工作发展;市政法系统分别成立了禁毒、社区矫正和社区青少年事务三个办公室,分别负责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各区民政局设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负责本区社会工作有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工作者及其专业组织管理工作;拟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政策,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协调各领域开展社会工作。

    2、行业管理机构。设立市、区两级的社会工作(者)协会。以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为例,通过依法开展协会活动,加强会员自律管理,为会员提供信息,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各类组织的关系。其定位是做枢纽型、支持型的行业管理及服务者,强调管理和服务要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项目化。以项目为依托,区财政在经费方面对协会给予大力支持,委托协会实际操作对全区社会工作业务的管理。

    3、专业培训机构。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同时,2000年,上海市组建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开展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岗位知识普及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4、社工服务机构。除了全市性或区域性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之外,上海市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站,这些机构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专长、提供专业服务的广阔平台。

    (三)人才使用和培育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上海社会工作者队伍已有4万余人,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工作人员,即初步具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的人员。他们本来是民政、残联、妇联、教育、卫生、司法矫治、劳保就业、人口计生等领域的工作人员,经培训学习后向着职业化和专业化转化。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即通过了全国或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了社工师、社工师助理或社工员资格的人员。这类人员数量较少,其中注册社工仅接近两千人。可以看出,上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以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人员为基础,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结构。

    为用好并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上海在人才使用和培育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人才使用方面,上海着重于使用机制的打造,以岗位配置、政府购买、柔性用人等方式集聚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岗位配置,是指以民政系统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在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中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同时对现有职能进行梳理,创设更多的岗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政府购买,主要集中在政法系的禁毒、社区矫正和社区青少年事务。柔性用人是指区一级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向已接受相关理念的学校、医院等派遣社工。

    在人才培育方面,上海着重于平台的搭建,包括以下4个平台:1、教育培训平台。上海高校资源丰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都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或者设置了独立的社会工作系来培养相关的社工人才,同时还有13家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此类培训不仅仅是面向社会工作人才,同时也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参与进来。2、实务培训平台。针对社会工作强调实务能力的特点,上海市在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强化对一线社工的服务,强化“干中学”理念。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便是社会工作的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之一。3、评价考核平台。该平台依托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同时部分社团组织还导入了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以求向国际标准靠拢。另外,以绩效定薪酬,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部分区为推动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转变,由区财政单列一项,对持证社工进行奖励,根据不同级别,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4、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为全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一个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平台,让社会工作人才不仅能了解最新政府政策及社会工作动态,也还能通过信息发布和网上论坛的方式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以市一级为主站,可链接到各区分站。作为社工行业最有影响力网站之一的青翼社工网,其总部也在上海。

 

二、上海经验对我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各地政府都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虽然目前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也面临人才梯次结构不完整、行业规范化不完善等困难,但其近二十年的探索所总结出的经验对我区社会工作开展仍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给予我们启示。

    对照上海模式,我区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

    目前我区共有来自15家社工机构的社工共248名,其中205名为社区岗位社工,43名为项目社工。社工都需要接受机构、社协(目前除自聘社工以外,主要是市社协)、民政局和用人单位的管理。多头管理,难免既有重叠交叉,又有疏忽遗漏。同时,购买服务是通过民政局与社工机构签订合同来发放经费,也主要是由民政局对各社工机构进行业务管理,街道办等实际用人单位难以对各社工机构起到监管和约束作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各方关系,界定各方职责,使对社工的管理更全面有效,对社工机构的约束更加有力。

    此外,社会工作分散在社会管理的各个部门和领域,例如劳动、司法、工青妇等,单由民政局完全负责社会工作的管理,缺乏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推进社会工作的权威,力量也相对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青妇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可扩大民政局在社会工作业务方面的职能和管理权限,充实相关人员力量,统筹协调全区社会工作管理事务。

    (二)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目前南山区社会工作协会主要承担三块职能,一是对自聘社工(包括南风机构社工)的管理,二是全区社会工作的宣传推广,三是对单位会员的管理。在这三块职能中,区社协对单位会员的管理是相对薄弱的。很多机构服从市社协和区民政局的工作安排,但与区社协联系较少,也不认同区社协的管理。此外,区社协作为全区的行业协会,也应具备对会员的服务功能。政府可以项目打包的方式,委托社协对全区社工进行管理、考核、评估,同时提供培训、咨询、维权等服务,使行业协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省“十二五”规划,3年后,也就是“十二五”末,广东要实现每万人有5个以上社工,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包括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等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0%以上。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员缺口,一方面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大量流失,针对这一困局,我们要立足“存量”,发展“增量”。立足“存量”,关键是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现有社工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职业化工作技能。发展“增量”,重点要把好人才引入源头的质量关,在岗位或项目招投标时对社工工作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同时,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扩大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实习生中择优录取,加快新引入专业社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

    (四)进一步完善考评奖惩制度

    有激励才有动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管是激励还是压力,都应由制度来明确。考评奖惩应主要包括对社工机构和对社工个人两方面。对机构的奖惩主要体现在招投标时的倾向性,对个人可采用评选区优秀社工的方式,对表现突出者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还可对大力支持社会工作开展的用人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进一步营造社会工作的良好环境

    要在全区范围内积极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工作人才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关注程度。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广泛吸纳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鼓励志愿服务,倡导志愿精神。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除市社协外,我市许多社工机构也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如果我区能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即时发布服务信息并于居民进行有效互动,相信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行业交流

    因为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从区到街道再社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社会工作的不认同,或是不能以合作方式共享资源,共同服务居民。如果能将各服务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并能使我区社会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各社工机构也因增加交流、共享资源,避免造成服务重复和资源浪费。

    由于我区社会工作发展走在了全市整体发展的前面,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从社工人才晋升等方面考量,我们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逐步与全市的整体工作接轨。多走出去,学习其他城市、其他区的先进经验,可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开拓思路。

    (七)进一步建立有力的财政支持制度

社工薪酬待遇有全市统一标准和相关文件规定,区一级层面的财政支持主要在于对优秀品牌项目运作的支持、对表现突出者的表彰等。同时各街道也可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予以物力支持。财政支持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才能确保财政支持社会工作的科学和有效。(唐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