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研究

BRAND PROJECT

实务研究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to share

打造社工公信力,感召社区潜力资源
2014.05.20

    台湾学习归来,心中仍有一种持续的感动和力量,令我心生感慨:台湾社工公益人并不孤单,他们有一群人帮助与同行。在台湾走访的几家公益机构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来源于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基于公众对于他们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的建立,让他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同行者。回归到我们的深圳本土,结合本人在社区领域服务的经验,现阶段最考验我们社工能力发挥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发掘更多公益资源帮助支持我们的服务呢?我认为同样也与我们社工的公信力分不开。回顾赴台学习的经历与感受,我认为,公信力的打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体现人文关怀的公信力

    在本次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听到一个词“生命体验”——通过体验来经历不同的生命过程,感受生命,进而实现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的目的。在台南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他们有一项特色的服务就是“高龄者生活体验”——通过佩戴专门的高龄者体验装配, 帮助年轻人实现体验式学习,让他们面对老人时拥有同理心,展示出他们的耐心与爱心。这种生命体验的教育方式,让人感触颇深。在台北儿童福利联盟,同样的,他们也提到了一个观点:“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式的了解。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身份不同都会造成我们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我们要想真切得关怀他人,就要做到想他人之所想。

    反观我们的社工活动中,社工大多数的成就感来自于参与人数的多寡。我们会在活动前计划设计如何吸引居民的目光,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后按照参加人数,积极性作为主要评估依据。不能不说我们已经给身边的许多居民留下印象,但是这种印象是怎样的?“社工就是搞活动玩游戏的”可能是大家最多的想法。如何做一些打动人心,有深入意义的活动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只有我们真正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得关注到他们的真正诉求,为他们发声。我们要想获得支持与帮助,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树立真实真切得关心和了解他人之所求的态度。体现人文关怀的倡导是否做到又是否能打动人心,来源于共同的经历与体会。影响大家的认识,促成共识的达致,借此实现心灵的契合,产生共鸣,以吸引社区潜力资源例如社区爱心人士,社区领袖,社区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社区企业等的关注。

 

二、提升专业服务的公信力

    何为服务的专业性?我认为:为服务对象分忧,想他之所想,了解其真正的需要是前提。我们一直都在不断思考关于如何将我们的服务做到深入性、细致化的话题。但是在经过与台湾等公益机构所开展之服务相比对,呈现的面貌却是“广、泛、浅”VS“精、细、深”。我尝试在他们的经验介绍中了解,为什么我们同样是努力用心在做服务,但是呈现的结果却如此不同?在走访的多家公益机构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事情,也是他们都会介绍到的就是“走访”。例如在有着宗教背景的台北慈济关渡园区,他们提倡的“访贫”工作——走入困难家庭了解需要与提供心灵的陪伴。他们首先提出的就是服务者要避免过多的主观臆想,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前提是我们要认真做好社区走访,扎实做好对社区需求的了解,这个过程不是一段时间的累计,是通过长期坚持的结果。在台湾,各公益机构以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会定期走到居民家中,接触居民,看似简单的聊天,却潜移默化中建立关系,传递着关心与温暖的同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的需要,发挥着很好的陪伴者与同行者的角色。

    所以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决定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是否有深入性,我们是否在为他们最需要的事情而努力,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又是否给到了最需要的人。唯有此我们方能自信地说:我们的服务做到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精准的需求把握,真正关注到社区的需求,让我们的服务有的放矢,精准深入,才能有更多机会去获得社区资源的认可。

 

三、践行职业精神与操守的公信力

    在台北慈济关渡园区,我们了解到证严法师从一间茅草屋走出,历经艰辛与磨难,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帮助困苦的人们,令人感动又心生钦佩。我想也正是因为她努力坚持,热忱投入,以身作则的德行感染着大家,感召了越来越多的人同行。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我们看到贴心细致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精神,居家养老服务,对老人生活关怀入微,感召了其中的老年服务对象也投身做志愿者。因此作为服务者,我们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所发挥的感召力十分重要。

    在走访逐鹿小区发展协会与台南无米乐小区中,前者是通过传承原住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灾后重建型社区营造工作,后者是以“台湾农里生活文化集市”为愿景进行社区营造。同样的,他们能够鼓励在地的居民全面投入,究其原因,与他们对于社区居民的尊重分不开。在无米乐社区我们看到社区有志人士为保全社区,通过不懈努力创造的美好,令人感动。例如如何将小区门前的垃圾堆变为荷花池的故事:为了实现改造,首先需要盖齐16个同家族村民的印章。在这里不仅社区的原貌没有发生改变,社区关怀的人文情怀也更显浓郁。社区通过资源共享与分享的理念实现社区营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经营,通过更为尊重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参与。例如社区村民接待参访后,会给予“清洁费”作为补偿。一个花心思的津贴名称,体现出对他们名声的尊重,居民也更愿意参加。

    服务可以是推陈出新,比如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以了解这种文化为前提,了解文化的背景、文化的精神和传达的理念,才能把握最核心的部分。文化不仅仅需要展现,更需要交流与互动的传承。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特别是我们的青年一代继续下去一些美好的传统,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方式,台湾原住民,国小时候必须学习母语课程,为的是就是保留传统文化不被消失。逐鹿社区的多元就业方案,培养社区青年居民民族特色的技能,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让青年人得以就业。同样的,在深圳这所移民城市,特别是我们的城中村社区,我们如何开展本地人服务,发动本地人资源?所谓入乡随俗,去接触了解他们的文化,可能是我们吸引他们的前提,因为这首先意味着尊重。

    当然,当我们用心去感召社区潜在资源时,我们也要坚持做好善用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社区义工资源的善用体现在:义工不是临时工,重视义工人才分类而不是“一刀切”,同时有针对不同特点和服务不同领域的义工要注重其培养与发展,去保证义工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做到诚实守信,将社区资源使用的公开透明。这些都是台湾公益机构取信于民的成功之处。

    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我们的专业工作负责,需要我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影响我们的同行者,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同时也要明白我们将要如何一路同行。

    台湾公益机构的专业发展是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的长期过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也深深被他们的扎实负责的专业精神所感染。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践行这种精神,用真诚与坚持发挥出深圳社工的感召力,呼唤更多的同行者与我们并肩前行。(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