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研究

BRAND PROJECT

实务研究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to share

社工看世界:澳大利亚
2015.04.07

社工看世界:澳大利亚

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 何珊珊

 

PART Ⅰ  关于世界社工联合大会


最早知道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FSW)、国际社会工作学校协会(IASSW)以及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ICSW)是在香港理工大学读MSW的时候,当时系主任阮曾媛琪教授为IASSW时任主席,作为该协会成立八十多年来的首任亚太区主席,我们都感到很骄傲。我也是在这一时间,了解到了这三个组织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世界社工联合大会。2014年,正是这个联合大会把我们带到了位于南半球的美丽城市——墨尔本。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平等: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的响应。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总共有超过800位嘉宾分享了关于社区、残障、心理健康、长者、儿童、社会福利、人权等多个主题的内容,尤其是大会这次的主话题之一——对土著群体的关注,是大会中一个深入而有意义的部分。的确,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关注原居住地居民的需求,怎样做才可以使当地的发展持续而健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会议特别提及了中国社工的发展,并预见在未来几年,中国社工的增长数量将非常可观,这一点,使国际社会备受鼓舞。相应地,我们也在会议中看到了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上的差距,以及社会发展各阶段所带来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方面的不足。


PART Ⅱ   关于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和社区工作者协会


在市社协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会议之余参访了澳大利亚社区工作者协会和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这使我们可以有机会详细了解墨尔本的社会工作及社区工作发展情况。澳大利亚社区工作者协会,英文全称是Australian Community Workers Association,简称ACWA,成立于1969年,是澳大利亚联邦最大的全国性的社区工作者联盟。该协会成立之初的工作全部由志愿者完成,现在拥有一些全职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组织。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英文全称为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简称AASW,是澳大利亚联邦一个全国性和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组织。正式成立于1946年,目前在全国有超过8000名会员。AASW在澳洲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入门的门槛也是非常之高。除了CEO和四个职能部门,AASW还有15个专家委员会和9个相对独立的分会。

从职能上看,ACWAAASW的很多工作与国内的协会无异,但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特殊职能。一是认证培训课程。这一职能国内的大部分协会没有,无论是AASW还是ACWA,他们并不会自己组织培训,但他们都有资格为大学或培训机构的课程进行认证,而只有获得认证的课程才可以作为专业培训的证明。认证的工作严格而认真,以确保培训课程的高质量和有效性。二是受移民局委托,开展移民专业评估的认证。这项职能一直备受关注。相对而言,无论是从事社会福利和社区工作的人员还是专业社工在澳洲都比较缺乏,因此,针对与此相关的职业,澳洲一直是非常欢迎移民的。此外,协会为规范专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会不定期发布行业素质、标准指引,用于指导和规范行业发展。

通过对这两家机构的参访,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澳洲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大致状况,相对我们国家而言,澳洲的各项专业,在经历了至少六、七十年的专业发展之后,已经非常的成熟与完善。当然,他们也面临自己的挑战,例如社区工作者的年龄普遍较大,严格的入会门槛使得很多渴望加入协会的人员被拒之门外,会员数量增长较慢等。

从包括澳洲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当我们看到澳洲专业服务的水平时,依然觉得备受鼓舞和激励,因为那是专业发展将会成为的样子。


PART Ⅲ  关于澳洲的社会工作


从墨尔本回来之后,我对澳洲社会工作的具体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方查找资料才发现,关于澳洲社会工作的资料非常难找,中文几乎没有。读书时留下的毛病,没有梳理过文献就不敢谈论点,但确实没找到太多的资料可以佐证,因此以下所谈及的内容来源多为在墨尔本与当地的一些同行交流,如有错漏,望能体谅并批评指正。

跟世界上很多国家相似,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是嵌入在整个国家的福利体系中的,也是伴随着国家福利体系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自建国以来,历届政府都致力于提供高福利。目前,澳洲的社会福利网已经相当完善,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均能够享受种类非常繁多的政府津贴,有家庭津贴,青年津贴、生育津贴、新开始津贴(针对失业者)、免疫津贴、住房补助、残疾儿童津贴、护理人补助、土著青年助学金、偏远地区儿童补助、老年津贴、鳏寡津贴、残疾人津贴等等。津贴的数额会随着申请人的收入、资产、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力争让最困难的人拿到最多的钱。可是这些津贴发到了公民手里,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呢?做社工的同仁都能明白,这是很难的,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钱本身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在钱和问题之间,最重要的环节和纽带就是澳洲的社会工作制度了。

澳洲的社会工作制度被称之为 “安全网络”,整个网络的构成既包括政府举办的机构,也包括各种非营利组织。大量的社工在其中成为中坚力量。目前,澳洲大约有26000名左右的社工,其中大约有8000多名是澳洲社会工作者协会AASW的注册会员。通常情况下,政府单位或者政府创办的机构所聘请的社工必须是AASW的注册社工,或至少是获得了AASW所认证的学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澳洲社会工作的几个特点:

1.修读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非常不容易。一位在当地就读社工专业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年级200个学生入学到四年级只剩下约40个。

2.社工职业要求必须是科班出身。澳洲不同于美国的执业证书制度,也不同于香港的注册制度。对于是否可以被承认为一个社工,主要取决于是否获得认定的学历背景。当然,具备了相应的学历要求,也不代表可以成为AASW的会员,这一点在前面也提到了,AASW的门槛相当之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与美国和香港有共通的地方:社工教育背景的重要性。

中国的考证制度在国外并不受认可,他们更强调的是专业训练的过程,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由于社工专业的学习本身不太容易,认证课程的学习也很难,所以在澳洲成为一个注册社工是很不容易的。

3.社会工作体系严谨且严格。澳洲拥有整套系统用于评估及检视社工的教育及训练课程、评定专业社工的资格、要求成员定期作持续进修以及监管同工的专业操守和行为。这些工作全部是由AASW来负责,并且统筹所有主要的社工专业发展事项,评审及认可社工训练课程。我们这一次去澳洲正好赶上了AASW在去年和今年分别修订了《实务标准手册》(2013)与《督导标准指引》(2014),这两项上一次的修改年份分别为7年前和14年前。整套系统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认证课程。AASW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制度来评核和监察大学的社工课程。评审标准包括接受培训的年期,一般是四年。除了列明的内容外,还规定教授社工理论、实务和实习的导师,必须为符合资格的专业社工。此外,社工训练必须由专业社工学系开办方可被承认为认可的社工学历。所有的课程每五年评审一次,来决定课程是否适切。第二是与院校的结盟。可能很多人会问,一个协会制定这么严格的标准来要求高校,高校会配合吗?我们在澳洲看到,AASW有各种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各个高校,也就是说这些标准的制订均由各学院参与完成,所以能够被广泛的接受。可见,在澳洲社协的带领下,澳洲的社会工作持续不断的向专业化与高标准发展。第三是评估体系。目前国内针对社工服务机构的评估主要是项目评估和机构评估,尚无系统的对社工的评估。根据澳洲的经验,未来的评估趋势应该是加强对社工个人的要求。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大部分时候独立工作的专业人士,其专业能力、职业操守都是要被严格监督与评估的。在澳洲,AASW对社工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评估手法是以自评为主,这一点与香港相似,属于职业发展非常成熟时的做法。第四是专业化程度很高。澳洲的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价值观及社会工作原则、实务守则以及道德抉择指引。除了通用的价值准则外,守则还列明有关公义或反歧视国际公约和本地法例,指明社工须依循公约的精神和意向来履行专业责任。守则还会提醒同工必须重视种族认同和多元文化,比如今年的墨尔本会议,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对土著文化的关注。

澳洲社会工作对我们当下的工作有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加强对专业人员基础训练背景的重视;二是大学课程设置要与实务工作紧密联系;三是社工同业者需要更为团结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看到澳洲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可能有同行想去澳洲做社工。经我们的了解,澳洲社工的就业环境相当不错,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社会工作几乎成为了澳洲最为稀缺的移民专业。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社工专业澳洲技术移民的名额多达1000余个,而且年年递增。但递交申请不足十分之一,获得认证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想要通过技术移民前往澳洲,大概程序是:首先,需要有职业资格认证。前面讲过了,这个认证由澳洲社协AASW来做。获得职业认证的条件是:专业背景(由于国内的社工发展较晚,相应的学历较难获得认可);实务经验(这一条通常可以弥补第一条的不足);英文水平(雅思4项均要达到7分)。此外,澳洲社工的收入根据所在领域和职位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最基本的职位大约年薪4-7万澳币,医务、残障人士服务、司法等领域的收入会更高一些。


PART Ⅳ    关于墨尔本


当我们一行九人从香港经过一整夜的长途飞行终于站在墨尔本的土地上时,由衷地感到神清气爽。天空湛蓝,白云朵朵,风虽然不小,但并不算冷。当地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八年前移民至墨尔本的苏州人,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他更喜欢现在的工作——华人导游。虽然大部分会议的时间并不需要他的安排,但在仅有的两天游览中,他表现出了足够的专业——亲切、守时、耐心、有分寸。

在墨尔本的几日,最难忘的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有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典雅气质。作为连续三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墨尔本绝对不虚此名。首先是文化。墨尔本素有澳大利亚文化之都的美誉,在一条不长的街上你会看到好几个博物馆,以及各类的美术馆、音乐厅、画廊、艺术中心,与此相随的是全年无休的演出、展览。值得一提的是,票价都不算高,100块人民币可以看到一场世界顶级的画展,两三百块更是能欣赏到一场非常经典的歌剧表演,由此可以看出,墨尔本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显而易见。即便是工作日这些艺术馆里依旧是人潮涌动,远比在大街上能看到的人多得多。我们到的时候正好赶上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NGV)的特展——西班牙王室16-18世纪精品艺术展,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但是买票排了近2个小时的队,当然,比起那些伟大的艺术品所带来的震撼,这点时间真的不算什么。如果说艺术为这座城市的典雅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那么墨尔本人平缓的生活方式则在践行着这一特质。作为当今被人们熟识使用的“8小时工作制”的发源地,墨尔本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城市。相当多的商店在晚上六点关门,各行各业都坚持着“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娱乐”的原则。夜晚的墨尔本街头是有点冷清的,仅有少数的餐馆和超市亮着灯。在国内早已习惯晚上八、九点还在游荡的我们自然无法适应这种节奏,所幸的是,至少还可以走向人头攒动的市中心。早听说墨尔本的CBD是一个九宫格,走了几遍之后发现果然如此,2平方公里,步行可以转个遍,最核心的区域是唐人街,勤劳的中国人是不会六点打烊的。当一天的会议结束,吃个晚饭,我们大多数选择去唐人街转转,有意思的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专供国人”的各类品牌,也找到了过往亲戚朋友带回的手信的出处。仗着认识几个洋文,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帮衬同乡,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依然让我觉得倍感亲切。最后还是要说说风景。如果我说墨尔本步步是景确实有夸张之嫌,但当我坐在37路电车上环城而行时,我恨不得每一站都下来走走。(37路是墨尔本市内一条免费的环城电车,它会途径各大景点,车上还有语音介绍,看到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随时下车。)事实上,在极度有限的时间里,我还是尽可能的去到了每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地方。全城超过40%的绿化覆盖,公园绿地、参天古树到处都是,随便走近一个,你都会发现成群的鸟和不停出没的各种小动物。坦白说,论公园的绿地景观,深圳的莲花山公园一点不输,但能见到的人比动物还少,让那些在凉爽的冬日下午想要静静思考的人们留恋不已。由于特殊的历史沿革,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式和哥特式建筑成为一大特色,这些优雅的古老建筑与极富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在绿树丛中交相辉映,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动,想要去感谢参与设计建设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是你们让一切美好真实的存在。墨尔本皇家展览馆是在去墨尔本博物馆的路上遇到的,仔细看地图才发现原来是对门。久负盛名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是澳大利亚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建成于1880年,她糅合了拜占庭建筑、古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于一身,可谓是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最为难得的是,到今天,她还在被正常的使用。在墨尔本,你常常能看到一些仍在使用的古老建筑,比如Flinders Street Station,他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并不陈旧和沧桑,反而散发着极具吸引力的古典之美。在皇家展览馆对面的墨尔本博物馆,则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时尚建筑,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前往参观,里面还有供小朋友体验的各类模拟设施与用具,对于想真正了解墨尔本的人,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总而言之,如果你喜欢艺术和咖啡,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个安静又干净的地方放空,那墨尔本都是第一选择。


PART Ⅴ   关于启示

有不少朋友问了我此次墨尔本之行的最大体会,我通常都会回答五个字:好好练英语。可能很多出国旅游的朋友也会有同感,因为英语好意味着自由和便利。但对于我们年轻的社工来说,就不仅仅如此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现阶段,我们需要国际视野。此次墨尔本之行,我们在非常集中地一个时间段内接触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社工领域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但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一个媒介——英语。大家耳熟能详的后现代的一个著名的疗法——叙事治疗的创始人就是澳大利亚的麦克怀特教授,我们可能通过翻译本早已接触到叙事治疗的精髓和方法,也许在实务中也有一些体会,但是当你有机会见到了一群直接师从于怀特教授的人,曾经当面与他学习讨论过的人,你都会想要跟他们交流,更别说你遇到的是大师本人了。

其二,我们需要国际交流。参加过国际会议的人可能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太指望翻译。首先大部分分会场的会议是没有中文翻译的,有翻译的时候往往也搞不懂翻译在讲什么。很多时候外出参访配的翻译未必是有社工背景的,这时候涉及专业部分的意思就很难到位了。可是,社工是舶来品,在中国发展时间非常有限,我们非常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去接触学科前沿的东西。除了可以学到知识外,还会帮助你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比如,澳洲的企业社会工作,从开始发展以来,中间经历了曲曲折折,每一次波折都与政治的变革相关,常常是工党上台获得发展,自由党上台遭遇挫折。这些政策的变迁都与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关系很大。

第三,我们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前面提到在大会结束的时候,IFSW的主席在发言中特别提及了中国社工的发展。世界期待听到我们的声音,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外界对于中国的社工发展还是知之甚少。对于年轻的我们,不同于很多前辈,我们绝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经过了差不多十年的英语学习,我们不应该丢掉这个技能,因为我们需要发出中国社会工作的声音,我们需要牢记这个使命。

总得来说,此次行程虽紧,但收获颇丰。小团队在香港机场准备兵分两路各自回家时,我们都想拥抱团长,虽然团长在湿热的天气里无情的拒绝了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深圳市社工协会组织的这次活动,它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帮助了我们开拓视野,开阔思路。在同行的这一路,我们彼此之间也加深了了解和认识,增进了感情,无形中大大加强了我们的行业凝聚力。中国的社会工作仍在发展初期,前行的道路必将经历曲折和艰辛,但有如澳大利亚这样走在我们前面的国家在给予我们支持与信心,相信我们可以坚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专业梦想。






参考文献:

[1]韩芳,澳大利亚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嬗变,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5

[2]卢海元,澳大利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考察报告,湖湘论坛,2009年第5

[3]张茜,浅谈澳大利亚社会的多元文化性,青春岁月,201311月上

[4]高苏娟,试论澳大利亚社会的历史转型,东南亚之窗,2007年第3

[5]Geoff Logan,The Shadow Boxer: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Australia